找到相关内容312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

    而闪,列入失源之部。《安录》诚佳,颇恨太简,注目经名,撮题两字,且不列卷数,行间相接,后人传写,名部混糅。且朱点为标,朱灭则乱,遁空追求,于难了。斯亦玙之一玷也。且众录杂经,苞集逸异,名多重复,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9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,触目菩提,水月相忘,珠光交映,饥餐眠。   一、“触目菩提”   “触目菩提”的禅意感悟,主要指“一切现成”,自性处处显现,山水悉是真如。“一切现成”的基础是“本来现成”,即万物都有圆满自足的...撒手,大死一番,绝后再苏,则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泼妙用了。   四、“饥餐眠”   “饥餐眠”是禅宗身心脱落之精神面貌的传神写照,它的实质即“平常心是道”。   1.饥餐眠   《四十二章经》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——以弘一法师为例

    读律之暇,时缀毫露,逮至六月,草本始讫。题曰‘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’。数年以来,学忧悴,因是遂获一隙之明,窃自幸矣。”此书始撰于一九二一年三月,至一九二四年十月方告定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673999.html
  • 包容,和谐,快乐

    语言谦逊”,“如子爱父,如母爱子”,并以“不杀生”为“十善”之首;比如,令众“和合”,即善于消除人的精神苦闷,调节人际矛盾,维护社会和谐;比如“施人衣食”,济人厄,“令得其乐”,其中“施乐”就是弥勒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包容,和谐,快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550174011.html
  • 阿毘达磨俱舍论叙

    事固不足,范围乎义。  义则实能,发生乎事,溺实量有,株守难移,大漠翔空,开  怀有畅。经部既以量弘深悼僻执,岂堪律,己义沮伸﹖若  夫大乘,义且无方,方广希有,不可思议。现比为理,经论  为教,...

    欧阳竟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074033.html
  • 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沈的原因

    遵行  戒规之时,缘于他们不了解制订戒律所依的印度生活和文化  背景,于是讲律的律师既不能讲个明白,而有意守戒的沙门  也困惑于戒规中的某些原则,这样,他们持守之时便发生  难。第三,古时中国寺院对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474058.html
  •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《大乘起信论讲记》为主

    世尊的根本遗教是人间化的,是以普遍的人间大众为摄化对象的。他在《印度之佛教》的〈自序〉中曾说:「中国佛教,为圆融、方便、真常、唯心、他力、顿证之所,已奄奄无生气。」因此,印老虽然讲说被中国佛教各宗所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774101.html
  • 佛教偈颂——中国诗歌的奇葩

    已为我所穷。常生天下之大,竟无书可读之慨叹。不久人到中年,与时共进二十一世纪新元。余于业力,大病几死,无奈暂入空门求生,古佛青灯,残经数卷,日夕相伴,倏然六载,不觉迁讹。忽惊而悟,竟于《关雎》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274534.html
  • 惠洪文字禅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

    两个重要话语,即“平常心是道”和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”。而从北宋名僧惠洪《石门文字禅》所反映的情况来看,到北宋后期,这两个流行话语在禅宗队伍中造成了两个明显的弊病:一是标榜“平常无事,饥食眠”的自然...

    周裕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474540.html
  • 俗化的慧命与佛化的生命——仓央嘉措不凡的生平与隽永的“情诗”抒怀

    癫狂行径呢?我在思索,关键之处似乎不在表象的戒律与仪规;一般缺乏慧命者,离开戒律与仪规,其心必随境转,其识必为境所执所,这无疑非有戒律、仪规予以约束、管制,使其不心猿意马,方能入于佛陀开显之菩提境界;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174923.html